2025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头部省市领跑格局稳定,中西部崛起成新亮点
近日,《2025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这份由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编制的报告,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全面剖析了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区域格局。从省份、城市到区域经济圈,大数据产业呈现出“头部引领、梯队竞争、区域协同”的鲜明特征,同时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热度与创新潜力上的崛起,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省级层面来看,我国大数据产业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显著,头部省份排名保持稳定,且各省份在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北京以0.8891的总指数得分稳居全国第一,在产业水平维度同样位列榜首,无论是市场主体数量、上市企业规模,还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均展现出绝对领先优势;广东紧随其后,总指数0.5536,产业水平与产业创新均排名第二,凭借庞大的产业基础与活跃的创新生态,成为南方大数据产业核心;上海以0.4480的总指数位居第三,在产业环境建设上表现亮眼。此外,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省份也保持在第一梯队,其中山东在产业环境维度排名全国第二,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省份正加速追赶。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份依托政策扶持与本地产业特色,在融资热度与企业培育上取得突破,尤其是安徽,总指数排名第七,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贵州作为较早布局大数据产业的西部省份,虽总排名第十五,但在数据交易场所建设与产业政策落地方面仍保持区域特色优势,为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
城市层面的竞争格局更为清晰,“头部城市稳居前列、新兴城市快速突围”成为主要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五座城市构成第一梯队,综合实力始终领跑全国。其中北京在产业水平、产业创新维度均排名第一,集聚了全国最多的大数据上市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数量高达48.4万人,创新动能持续释放;上海则在产业环境维度位列榜首,政策法规完善度与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置水平全国领先;深圳、杭州、广州则分别凭借产业链完整度、数字经济融合度与政策执行力,巩固了第一梯队地位。
第二梯队城市竞争尤为激烈,南京、合肥、苏州、成都、武汉等城市各有侧重。南京在产业创新维度排名第六,依托高校资源与科研院所,专利与软著数量增长迅速;合肥凭借新能源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产业水平排名第八,成为中部地区产业增长极;苏州则以企业集聚优势,在产业水平维度排名第六,上市企业总市值稳步提升。第三梯队中,西安、重庆、青岛等城市表现突出,西安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与高校科研资源,产业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十;重庆在产业环境维度排名第五,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成为西部地区大数据产业重要节点。
从区域经济圈视角观察,四大经济圈呈现“竞合发展、各有优势”的格局。长三角经济圈在产业水平与产业创新维度均排名第二,以上海、杭州、南京为核心,形成了覆盖研发、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京津冀经济圈凭借北京的核心引领作用,产业创新维度排名全国第一,区域内科研资源共享与技术协同效应显著;珠三角经济圈则在产业水平、产业创新、产业环境三个维度均保持第三,深圳、广州的产业辐射能力持续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成渝经济圈作为中西部核心经济圈,四大维度均排名第四,重庆与成都的“双核心”模式,正推动中西部大数据产业加速崛起。
在分项指标上,产业水平、产业创新、产业环境三大维度的发展特征各有不同。产业水平方面,优质企业集聚效应显著,北京、上海、深圳的大数据企业数量、上市企业数量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占据全国前列,其中北京上市企业数量超过3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500家;融资热度呈现“由沿海向内陆扩展”的趋势,湖北、安徽、湖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融资规模快速增长,资本流入进一步推动当地产业升级。
产业创新领域,区域创新深化趋势明显。北京、深圳、上海的专利与软著数量领跑全国,其中深圳在专利数量上表现突出,成为创新成果转化高地;高校学科建设区域差异显著,山东、广东等东部省份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多,而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相关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人才培养区域均衡性有待提升;上市企业技术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北京、上海、深圳的技术人员规模均超过10万人,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业环境建设方面,政策地域分布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东部省份大数据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数量较多,中西部省份政策落地效率逐步提升;大数据管理机构覆盖率达88.7%,行业组织活跃度显著提高,全国多地成立产业联盟与协会,推动产业标准制定与资源共享;大数据交易所建设逐步实现全覆盖,东部城市交易场所运营成熟,中西部城市正加快布局,数据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报告》还针对大数据产业细分领域展开专题分析,指出数据标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规模达26.83ZB,有效提升了数据供给质量;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在能源、物流、汽车等领域加速推进,为产业安全发展提供保障;AI与数据融合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工厂数量与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呈现正相关,数字化协同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
针对产业发展现状,《报告》提出多项建议:强化区域协同发展,通过东部技术输出与中西部资源禀赋结合,缩小东西部差距;聚焦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东部侧重前沿技术研发、中西部发展特色应用场景,实现多领域差异化发展;发挥优质企业引领作用,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激活企业生态能级;以可信数据空间为核心,完善产业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动能。
整体来看,202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头部省市的引领作用持续凸显,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为行业注入新活力,随着区域协同不断深化与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我国大数据产业将逐步形成“全域协同、多点突破”的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