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深度重构社会治理格局的今天,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如何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我院始终坚持以数字检察为引擎,创新搭建“检察+数字”办案平台,通过释放数字监督“乘数”效应,推动“检护民益”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切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司法温度。
数字建模破壁垒,把惠民生的事办实。过去靠“两条腿一张嘴”摸排线索,现在用“数据跑路+智能研判”,既能抓“大鱼”,也不漏“虾米”。为此,我院坚持“数字检察为民所用”原则,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倾听民意。一方面,我院注重运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等收集群众举报线索,聚焦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先后办理了药店违规网络销售等案件,推动网络销售整治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近三年的案件数据、举报线索等情况,梳理总结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高发问题,剖析深层次原因,预判社会治理风险,通过依法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方式,推动全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关停违规经营回收点26家,协助4家企业完成证照补办,并推动对产业聚集区进行重点监管,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办案效果。
智能研判解民忧,把暖民心的事办细。2025年,我院办理龚某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时,不仅依法严惩了犯罪分子,还依托“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救助”数字应用场景链接多元救助资源,通过民事支持起诉、民事执行监督等综合履职方式,全链条为未成年被害人追索精神心理治疗和康复费用,并推动建立“检法医”三方协作机制,帮助未成年被害人走出阴霾。借助数字检察东风,如今我院的未检工作更加智慧、高效,比如,我院与公安机关联合研发的“童学好”未成年人安全风险监测治理平台,可实现对辖区内罪错未成年人的建库管理,以及对严重不良行为的预警干预;依托我院自主研发的“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救助”数字应用场景,检察官可第一时间了解未成年被害人身心创伤情况,视救助需求及时启动跨部门协作,并一站式链接多元保护措施。2024年以来,我院共依法惩戒、教育矫治涉罪未成年人62名,帮助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并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安置就学等多元救助30余人。在司法救助领域,数字检察也能大展拳脚,经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选,2024年以来,我院共筛查出司法救助线条,其中,调查核实困难情况后救助77人。
民意导向促治理,把顺民意的事办好。针对民生领域痛点难点,我院注重以数字建模打破数据壁垒,精准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在民生保障的更多领域,数字检察同样能够大显身手。针对医保基金“跑冒滴漏”问题,我院联合医保局构建医保诈骗数字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分析诊疗记录、报销频次等数据,锁定异常指标。截至2025年6月,我院起诉医保诈骗案件26件80人,在检察环节追回损失400余万元,守住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我院运用该法律监督模型办理的胡某、张某诈骗案,获评“两高”关于依法惩治医保骗保犯罪典型案例(2025年)。
深化数字检察实践,赋能法律监督提质增效,是时代赋予检察机关的重大课题。2025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与司法的深度融合趋势不可阻挡,其与检察工作的融合也在不断深化,数字检察已成为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我院将进一步探索“监督模型+社会治理”模式,持续在智能化建设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力争推出更多应用场景,以数字革命赋能法律监督,驱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检察院 (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查号台) 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