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气象局发布《2024年四川省大气环境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4年四川大气环境有所改善,盆地区域平均能见度比2023年有所升高,臭氧高发季盆地区域平均对流层NO2柱浓度同比2023年减少,霾高发季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整体好于2023年同期。
大气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降水及大气中氮、氧、氢、二氧化碳、水汽、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化物与氟化物的含量等。该分析重点选取了能见度以及霾高发季、臭氧高发季的气象条件作为研究对象。
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透明度的好坏,能见度升高,说明气象条件变好。
2024年,四川省盆地区域平均能见度为13.2公里,与2023年同期相比平均升高1.6%。但从全省范围看,2024年四川省平均能见度为18.7公里,与2023年比降低0.2%。两组数据对比,说明川西北和攀西地区的能见度较2023年同期是降低的。
但在省内不同区域,其能见度是有差别的。2024年,四川省各区域平均能见度由高到低为:川西北攀西地区川东北成都平原川南。在盆地区域,2024年川南、川东北平均能见度分别比上年上升3.7%和4.3%,而成都平原平均能见度则降低了1.2%。
与能见度研究的结果相对应,对霾高发季的一些研究,印证了“盆地区域气象条件整体变好”的结论——2024年霾高发季,盆地区域平均能见度为9.6公里,与2023年同期相比升高6.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霾高发季平均能见度为7.9公里,与2023年同期相比升高6.1%。
“能见度的好坏可以间接反映PM2.5、PM10浓度的变化。但影响能见度的因素并非只有PM2.5、PM10浓度,所以,不能仅仅从这一数据的升降变化而简单得出PM2.5、PM10浓度增减的结论。”四川省气象局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副主任郭洁说。
霾的形成,是由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共同决定的。总体来说,在风速小、大气静稳、湿度较高的气象条件下,更容易产生霾。
研究人员重点分析了四川省各区域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霾高发季(1月、2月、11月、12月)期间的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公报》显示,2024年霾高发季,四川省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域平均风速基本持平、平均相对湿度均呈增加趋势、累积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大气混合层高度略有下降、四川省盆地区域大气稳定度出现中性的频率有所上升。整体看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好于2023年同期。
该结论主要源于对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变化的研究。气象部门用EMI指数变化率来表征综合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变化的贡献,开展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影响的分析评估。通常情况下,EMI指数的值下降,表明气象条件有利于近地面大气中PM2.5稀释与扩散。
研究发现,2024年霾高发季,四川大部分地区EMI呈下降趋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EMI平均降低12.5%,说明气象条件比2023年同期变好。其中绵阳、内江、自贡、德阳、广元、遂宁、宜宾、雅安、巴中、资阳的EMI降幅超过10%,说明这些地方气象条件明显变好。
值得一提的是,各市州对比,成都EMI远高于其他城市,与之相邻的眉山、乐山EMI指数也高于其他城市。
跟踪最近10年数据,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四川省EMI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川西北和攀西地区气象条件长期稳定在较好的状态。而在盆地区,自2023年起成都平原气象条件与其他区域相比略差。
《公报》显示,与2023年同期相比,2024年臭氧高发季(5—9月)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臭氧生成。
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都是影响地面臭氧浓度的关键气象因素。较高的气温反映了较强的太阳辐射,有利于光化学反应和臭氧浓度增加;相对湿度和降水通过影响光化学反应和湿清除作用影响地面臭氧浓度;风场主要影响臭氧及其前体物的传输。
研究发现,2024年臭氧高发季,四川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川南平均日最高气温全省最高,为31.2℃,其余地区平均日最高气温由高到低依次为:川东北>成都平原>攀西地区>川西北。
经研究人员评估,2024年臭氧高发季,受平均气温和平均日最高气温升高、平均相对湿度降低、累积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基本持平等因素影响,四川省盆地区域气象条件相比2023年更有利于臭氧浓度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盆地区域8月、9月臭氧评估指数较2023年同期大幅上升超过35%。其中,川南8月和川东北9月臭氧气象条件评估指数较2023年同期上升43%以上。同时,除广元、雅安臭氧气象条件略有改善外,盆地其余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差。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